心理咨询中经常会遇到早恋的问题,早恋不可怕,可怕的是“早恋”的所有危害都来源不当的应对!
一、引子
实事求是、尊重人性,虽说是老生常谈,儿都能做到位,实在很难,而这恰恰是幸福生活最靠谱儿的根据。以“故事一则”做一个引子,掰扯掰扯“早恋”的概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力,儿“早恋”概念的盲目性,却为教育、为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危机。
袁枚《子不语》记一故事:五台山一禅师,收个小沙弥,年甫三岁。五台山最高,师徒在山顶修行,一晃儿十余年后,神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也。师因指而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门。”沙弥唯唯。少顷,一少年女子走过,沙弥惊问:“此又何物?”师虑其动心,正色告知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无存。”沙弥唯唯。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
小和尚率真,讲的是真性情,老和尚企图灭人欲,只觉得编故事可以人性不因蒙目无视而止息、不因掩耳不听而不鸣、不因否认自欺而消逝,情窦初开的少年对异性的思慕是不可以掩盖和抹杀的,小和尚如此、凡心智正常之人亦皆如此也。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要求真,我们要求证。
二、恋爱的本质
“爱”
爱的内涵太深、爱的外延太广,“爱”在不同情境中会有很多种含义。尽管如此,“爱”是哺乳动物趋利避害的本性的最深刻的反应。
爱情的内驱力
“爱情是什么?”——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狂追不舍为哪般?拼命逃离咋回事?笛鼓奏出啥音乐?心醉神迷怎解释?”——《咏希腊古瓶》约翰•济慈。
济慈清楚浪漫爱情是各种不同的动机、情感混合交杂的躁动,形成了大脑中无数的状态——同情、着迷、渴望、恐惧、怀疑、嫉妒、犹豫、尴尬、窘迫……,在任何时刻这种感觉的万花筒都可能发生变换,然后再变换。
事实上,很多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长着皮毛或羽毛的生物同样如此感觉着那份浪漫激情。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基本的情感和动机是由神经递质决定的,这在哺乳动物的始祖时代就开始了。浪漫之爱与一些独立的情绪、动机和行为有关,个体首先把另一个人看做是特殊的,甚至是唯一的,然后高度关注爱人、夸大其优点,而忽略缺点。爱人们感到精力充沛、异常兴奋、夜不能寐、冲动、精神欢愉、情绪波动。逆境会增强他们的激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爱情被强化了,它变得无法抑制、萦绕于心的想法也随之提升——这归结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其衍生物五羟色胺之间的负相关。即随着多巴胺、去甲肾上素的水平攀升,会导致五羟色胺的骤降。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以为情人不断增加的爱情狂喜实际上驱使加剧了对浪漫伴侣产生白日梦、幻想、沉思、着迷的冲动。
多巴胺浓度上升会带来兴奋感、精力上涨、亢奋失眠、茶饭不思、发抖、心悸、呼吸加速,有时会出现狂躁、紧张和恐惧。依赖和渴求是成瘾的标志——所有成瘾都和多巴胺水平的升高有关。浪漫爱情也是一种成瘾行为——爱回归的时候伴随着极乐的依赖,爱被拒绝时伴随着痛苦、悔恨和常常具备毁灭性的渴求。多巴胺意味着“坚持不懈”。
实验证明,浪漫爱情主要与多巴胺有关,这种激情从尾状核产生,动机和目标导向行为也牵涉到其中。浪漫爱情深深地和两种生殖冲动缠绕在一起:情欲——寻找性满足的渴求;依恋——平静、安全和与一个长期伴侣连接在一起的感觉。此两者在大脑中形成了不同的回路,每一种回路形成了不同的行为、希望和梦想,同时也和相对应着不同的神经化学物质有关。
两性间的依恋则主要来源于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等荷尔蒙。
性欲、浪漫吸引和依恋喝起来就构成了多任务系统,除了它的生殖目的之外,性冲动的任务是用来结交并维持同盟者、带来乐趣、和冒险、调节肌肉和放松大脑。这三种大脑回路可以以任何一种组合的方式被激发。此外,依恋感可以对孩子、家人、朋友表达真挚的情感,当然还包括心上人。
爱的种类
心理学家John Alan Lee将古希腊词语中“爱”的解释进行了如下的归纳:
① Eros——富有激情、性吸引力、肉欲、快乐和精力四溢的爱(可看做情欲与浪漫的合体);
② Mania——是一种顽固的、嫉妒的、非理性的、占有的、依赖的爱(人在激情中就会固执,乃至偏执);
③ Ludus——用于比赛或游戏中,好玩的、姐妹般的、不严肃的、无承诺的、疏离的爱;
④ Storge——是一种情感上的同伴关系,兄弟般的、姐妹般的朋友似的爱,一种深厚的情谊,但缺乏情绪上的表现。他们更倾向于谈论他们的兴趣而非感觉。这是没有“狂热和愚蠢的爱”;
⑤ Agape——是一种优雅的、不自私的、负责人的、全力以赴的、利他的、常常是精神性的爱——另一种形式的依恋。他们会把自己的激情当作责任,而非激情;
⑥ Pragma——一种基于相容和共识的务实的爱。这是“购物单”式的爱,他们看中的是关系中的回报,其核心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友情。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Robert•Sternberg将爱分为三个基本成分:
① 激情——包括浪漫、身体上的吸引和性渴求;
② 亲密——和温暖、贴近、联系和结合有关的感觉;
③ 承诺——决定去爱某人和承诺维系这段爱;
三者的关系:
迷恋只是有激情构成;
浪漫包含着激情和亲密;
完美的爱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共同组成;
空虚的爱仅仅包括承诺;
喜爱是基于亲密,感到激情,但没有承诺;
愚蠢的爱是有激情和承诺,但缺乏亲密。
孩童时代就会爱
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研究探讨了童年的浪漫,一些只有5岁的孩子就报告了那些18岁青年人一样坠入爱河。
在狩猎-采集果实的原始社会中,孩子们大致在五六岁就开始琢磨性与爱。但因为女孩都太瘦弱,劳动强度也太重,一般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才进入青春期,二十岁左右开始生育第一个孩子。现代社会的儿童也会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角色扮演。随着我们坐得越来越多和吃的越来越丰盛的生活方式,比起工业革命时代以前来说,女孩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提前到了12岁半。他们越来越多地在这个年龄之后怀孕了,远远提前于原先所预期的时间点,就进入了成年人的爱情周期。
对人类而言,“爱着”是普遍存在存在的,乃是人类的天性。
恋爱初始
在关系发展为恋爱之前,你可能会被好几个不同的个体吸引,把注意力投向其中一个,然后换成另一个。但最终你将开始把热情贯注到唯一的一个人。美国诗人Emily Dickinson称之为“你的国度”。
无数的恋人都可能会在想起和心上人在一起度过的时刻之际涌起一股柔情蜜意。如同元稹的诗句:“竹炭衬重茵,未忍都令卷,忆昨初来日,看君自施展。”对他而言,日常生活中的每件物件都具有了形象化的力量。
浪漫爱情的一个初始征兆就是心上人萦绕于心挥之不去,这就是所谓的“侵入性思维”,你没办法让那个人走出自己的头脑。
恋人们会变得依赖这种关系,非常地依赖。
爱的冲动是一个多目的的机制。
当孩童陷入爱河之际,他们在练习求偶的策略,探索怎样以及何时何地来调情。男孩和女孩们学习了解什么能吸引一个伴侣,而怎样不能如何说是如何说不,还有被拒绝的感觉。他们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准备:追求一个可匹配的伴侣。他们开始练习求爱的原始状态,从而获得关于自身和他人的知识,并且形成了喜好和厌恶的模式。
三、“早恋”概念遗患无穷
1.“早恋”是伪命题
凭空设定了“早恋”的概念的意义在于,人为地将自然恋爱的的发展历程分成两段。第一,“早恋”有催眠意义,使人浮想联翩、避之如猛虎,它提供了挞伐年轻人的工具;第二,避免高中毕业之前谈恋爱,以期达到灭人欲、专注于学习的目的,而是事实适得其反,人欲不能灭,反倒阻碍心智成长、性教育的契机;第三,既荒疏了大学学业,有压缩了恋爱的空间;
引用“早恋”百科定义:
早恋,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过早的恋爱。什么叫恋爱呢?难道是暗恋吗?不对,是有过告白的行为(情书,直接告白之类的)的人。严格来说,是男女双方都向对方告白,才能称之为恋爱。
如果没有过告白行为,就不能称之为恋爱,不能称之为恋爱就更不能称之为早恋。
只有作了告白行为(情书,直接告白等)才能算作恋爱,算作恋爱之后,才能根据受教育阶段判断是否早恋。
一般认为在大学阶段以前的恋爱都属于所谓“早恋”。
2.不当应对激发叛逆
家长们对男女生交往的态度:“很多男女同学只是因为关系好,就给大人扣上‘早恋’的帽子,使原来纯洁的友谊沾上了污点,这样反而造成强大的压力。”学生最反感父母对早恋采取的态度依次是“到学校反映情况”、“跟踪监视自己”和“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学生期望家长、老师不要采取过激行为,这样反而会使他们反感。他们希望家长们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多沟通,少责骂。
叛逆是本性而非问题,没有过叛逆,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缺乏主见,而不当的应对方式强化了叛逆成为叛逆情结,在未来会损害人际关系。批评、纠错儿、贴标签儿、对质等措施是激发叛逆的催化剂;“早恋”的一切“损害”都是不当应对的结果。
3.中国之怪现象
(1)反对早恋——未成年堕胎飙高(避孕的广告寥寥、人流的广告泛滥)
2012年5月19日,中国社科院教授陈一筠发表调查报告,称目前中国未成年少女做人流的低龄化趋势越演越烈,未成年手术患者比例达到40到50%。据陈一筠调查,在广西南宁发现有9岁少女堕胎的案例,而表示对此负责的是一个13岁男孩。
(2)性教育寥寥、性行为泛滥。
在课堂上,性教育几乎形同虚设,教师、家长羞于启齿,而青春期性行为却触目惊心,大家
(3)“高中毕业前不准谈恋爱,大学毕业必须结婚”。
其实中国人很悲哀:高考之前被禁止交男女朋友,称为“早恋”,到了大学,还没来得及学会跟异性交往,四年过去了,忽然发现自己还没有恋爱呢,就要面对家长的压力:赶快找一个!尤其是女孩子,假如到了25岁还没什么消息就亚历山大了,因为距离圣斗士已经不远了。
四、如何应对早恋?
(1)尊重心理规律:
皮亚杰:人类心理反应归根结底是适应。歌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青春期孩子对于异性的好奇和交往是正常的,是一种成长的需要。这是其身心成长的生物规律,不是通过某些规定就能覆灭或遏制的,相反这种压制有可能造成孩子内心的矛盾和压抑,让青春期的困惑和苦恼变成心理问题。
成长是一个跨越十几年的渐进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无条件地接纳、倾听孩子,赞美建设性的那一部分,如此才可以构建良好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亲子关系。
其次,给孩子正确的性教育,引导孩子正确与异性相处。性教育不仅仅包括对孩子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教育,还包括性责任和性审美等方面的教育。这不是理念,而是一种生活或生活方式。
(2)无法杜绝禁果,却可以为自己的安全、幸福承担起责任和规划。
美国一些学校在初中的性教育课上,为每一个孩子制作了一个“专门用于性教育的洋娃娃”,这个洋娃娃需要“定期喂奶”、服侍它“大小便”,否则就会发出令人烦躁不安、婴儿哭闹的声音,教师让每位同学把“洋娃娃”抱回家抚养一周,不得有误,并且有仔细的护理记录。其目的就是想加强学生性行为的责任感。性行为很可能会有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出现“子代”的人,一旦这个结果出现,你必须承担起责任,抚养洋娃娃就是训练你抚养孩子的责任与能力,若你不想抚养孩子,那么就在性行为方面要小心谨慎。对比之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性教育、媒体导向确实不够完善,要么避而不谈、十指如洪水猛兽,要么是说教式的、禁令式的刻板信息。我们首先缺失的是加强性行为的责任和后果的承担教育,其次是性保健知识以及避孕知识的教授。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
教育的手段是构建最佳的心境就可以获得幸福的人生,这一最佳心境一定是基于社会化的合作。在这一状态中,洋溢着纯真的心地,此时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就是快乐、就是包容、就是博爱,此时最具灵感和创新的能力、这样的人一定爱他的亲人、爱他的朋友、爱他的团队、爱他的国家。
在现实生活中对性爱有许多不健康的暗示,以及性教育的缺陷。家庭和学校对男女之事讳莫如深,仿佛此事极为神秘或极不体面,有不可告人处。只这印象就对儿童影响极坏。他们好奇心特别强,你越瞒着,他们越想知道。他们或在大人方面窥出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情,或是从一块儿游戏的顽童听到一些淫秽的话。不久他们的性冲动就会逐渐发达起来,这些冲动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好奇心以外就会加上模仿本能的活动。进而走的更远。
我们应当把科学知识尽量运用到性爱问题上来,使得年轻人一方面明白它在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意义,一方面也认清了它所连带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旳责任。这一问题可以摆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同其他生活问题一样面对,避免神秘的氛围,神秘本身就是一种诱惑,暗中摸索都会难免跌跤的。
如果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文艺中、社群交流中、游戏中发生兴趣,他们就会充实、充满激情,就会使同情心得到滋养。年轻人追求异性,与其说是迫于性的冲动,毋宁说是迫于共情的需要。要满足这一=些需要丰富的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无条件地接纳、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个案的困扰,透过倾听,设计后续焦点解决。不是注重在问问题,而是著重在听案主的回答。我理解了,同时要让对方知晓我理解了,如此,倾听就是构建咨询关系最关键的沟通桥梁。
(5)赞美——振奋性的鼓舞和正向强化。
1)只要是表达对学生的支持都算是一种振奋性的鼓励。
2)赞美对的、建设性的那一部分。有机会就鼓励,但要符合实情,不要过度或虚假的鼓励。
范例:哇!真好!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很有创意,想出这个好办法!
3)对于学生表现正向之力量、资源的地方,咨询师随时给予鼓励、赞许。
4)赞许的项目原则上三至四项,每个赞许都是学生陈述明确的行为表现。
5)可以用来赞许的一些特征:
① 行动:表示勇气、稳健的性格、妥协、大幅度的行动等。
② 努力:表示力量、挑战、成长、计划等。
③ 承诺:显示忠诚、尽力、奉献、挚爱献身的行为等。
④ 态度:反映宽容、接纳、弹性、常识、有助益的等
⑤ 想法:是有创意的、正向的、理性的、敏感的、有洞察力的等(6)、 愿望:是现实的、健康的、有常识的、成长的产物等。
⑥ 决定:基于判断力、结果、机会、选择等。
⑦ 特质:是成熟的、机灵的、睿智的、同理的、合作的等
赞许要看学生的反映,以了解赞许对学生的意义,如点头、微笑表示同意和接受,如果没有获得同意。咨询师找机会修正,必要时下次咨询时再给。
(6)例外询问(exception questions)
① 凡事都有例外。
② 例外是指那些在当事人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当问题可以合理地期待它发生,但是,不知怎么却没有发生。例外也是问题严重程度比较轻微的情况,例外也可以是假设问题解决的景象中之解决方法或行动。
③ 当事人所抱怨的问题一定有例外存在,只是被当事人忽略,咨询师的责任是协助当事人找出例外。引导当事人去看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那么严重的时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
④ 利用当事人的资源,从当事人所抱怨的问题例外之中企图寻找协助当事人的解决方法,因此,可以增进当事人的自信与自尊(self-esteem)。
⑤ 利用当事人自己的解决方法,建议其执行比较容易。
⑥ 探讨例外,可以协助当事人成为更觉察到他们现在和过去与他们目标有关的成功经验(De John & Miller,1995)。
附录:
参考文献
《爱情心理学》【美】罗伯特•J•斯滕伯格 凯琳•斯滕伯格
《情种起源》【美】海伦•费舍尔
《焦点解决短程心理治疗的应用》台湾许维素
《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
《谈修养》朱光潜
《东海夜话》金忠明等